字典到底有没有必要收录“倭寇”一词?_当前视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吴昆成(华中师范大学)
近日,网传“《新华字典》移除‘倭寇’一词”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而后据《中国出版营销周报》调查了解,此消息不实。《新华字典》作为小型字典,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所有版本都未曾收录“倭寇”一词,而作为词典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均一直收录“倭寇”一词。(6月27日 澎湃新闻)
或许是发现这一“事实”的网友记忆出现了偏差,才造成了一场乌龙。字典首先强调收录的是“字”。对“字”的释义,又有概括、简明、通俗、准确等原则。从字典的编撰角度来讲,“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例如倭寇,倭人,倭国。“倭”字与委字通用,在《说文解字》中,委表示随从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顺从、恭敬的人。用一句“古代称日本人”去解释“倭”没有任何问题,也符合小字典轻便的要求。
那么能不能在“倭”字背后加一个“倭寇”呢?有网友认为,既然前面的“挝”可以举一个“老挝”的词,那么“倭”也能举“倭寇”这个词。但其实,“挝”能举一个词出来的原因,是因为它这个读音只有在“老挝”中存在。“挝”原本只有“抓”的读音,比如“挝鼓”,后误读为“窝”,从而形成今天的读音。离开了“老”字,没有其他字词去解释“挝(音抓)”,因此只好借助“老挝”这个字词去解释。这就好比假如“沙发”的“沙”换了一个读音,当我们要收录“沙”这个字时,那么必然要用“沙发”去解释。
但“倭寇”不同,“倭”和“寇”分开来,也能独立解释。“寇”已经有了盗匪或外来侵犯国境者的含义,从释义上来讲,用“倭寇”去解释“倭”等于多出了一个“寇”的含义,没有什么必要。
不过,笔者认为,从更广的视域来看,字典还是有必要收录“倭寇”的。其一,“倭”这个单字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常用了,而是多见于“倭寇”“倭奴”等词汇中,“倭寇”可以作为其释义的用法补充,符合日常实际需要;其二,多加几个字,并不会给出版增加多少额外的成本;其三,字典,是文化大厦的顶梁柱,是民族思想、科学、文化和语言的结晶。《新华字典》发行量巨大,适合且有必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彻进字里行间,将中国的和平精神传播、发扬于世界。
这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为“倭寇”概括的不是那些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概括的是那些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的海盗寇匪,概括的是那些破坏和平,用人民的鲜血去满足自己的野心与欲望的法西斯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这样的词语,凝结着无数先烈的鲜血,充溢着气盖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词语,一笔一画都是用中国人用残损的手掌写出来的,两个音节都是用中国人高昂的头颅说出来的,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中国人珍惜和平且勿忘国耻;这样的词语,也就只占了小小的两个字的空间,或许并不起眼,但里面却可能存在着大大的民族精神。
这样的词语,我们有什么缘故,有什么万万不可的理由,不将其收录进代表民族文化的字典里呢?
标签: